【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我國的發展階段要求生活垃圾處理邁向更高層次,實現再生資源回收與垃圾處理的兩網融合已經勢在必行。在兩個體系的優勢互補和相輔相成作用下,1+1大于2的價值會被發揮得。同時,兩個體系的融合也將為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作出巨大的貢獻。
兩網融合優化垃圾處理模式 點線面統籌規劃實現多贏
垃圾分類是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前提,資源回收再利用是垃圾分類的結果之一,相輔相成之下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良性循環產業鏈。
“兩網融合”這個概念其實興起不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的資源回收和生活垃圾處理都是兩條并行的軌道,沒有交集。大量的拾荒者承擔了回收的主要工作,回收系統更多的還是商業化運行。而生活垃圾處理帶有公益屬性,被納入了環衛體系之內,基本上脫離市場。
但是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生活垃圾處理負載超負荷,屬于再生資源的垃圾不斷流入生活垃圾網絡,回收網絡瀕臨瓦解,兩個并行的體系不再能夠獨善其身。在這樣的背景下,“兩網融合”的概念應運而生。
所謂的“兩網融合”就是把再生資源和生活垃圾網絡進行有機結合,這種結合并不是單體結合,而是點、線、面的全程融合。也就是說,“兩網融合”貫穿于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清運中轉、終端處置業務的整條線中。這就需要從分揀、運輸、處理各個環節中著手,統一規劃,專業編整,依托于現代科技實現精細化、智慧化、全面化的管理服務。
“兩網融合”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據統計,我國年產生活垃圾量約1.5億噸,其中27%為可回收部分,余下73%的垃圾中還有40%的低值回收物。然而,這些資源的回收受到了處理能力、設施條件、回報率等條件的制約。至此,“兩網融合”勢必會站在資源回收的新制高點上,從提升回收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創新服務模式,大程度共享場地、站點等資源的角度大化資源利用效率。
2016年,國家有關部委就已經將“兩網融合”發展作為下一步工作重點,大力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創新工作體制機制。如今,“兩網融合”已經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等大政方針,勢在必行。這是順應政策和市場需求的現代化垃圾處理模式,在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前提下,大力推廣新機制也是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們共同的聲音。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就表示,我國擁有龐大的拾荒者廢品回收體系,但是回收系統的相關數據,如各類資源回收了多少,又去了哪里,基本缺失。徐海云也同時提到,我國的可回收物與廢品回收利用系統的對接有待完善。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還就“兩網融合”問題詳細做了論述,終結論是,“再生資源回收或俗稱的廢品回收與垃圾處理的兩網融合是必然趨勢”。在劉建國看來,發達國家的一網模式也是由兩網變化而來的,如何讓市場主導的廢品回收與政府主導的垃圾處理順利融合,關鍵在于是否“承認廢品回收就是垃圾分類,廢物利用就是垃圾資源化”。劉建國表示,將兩網融合作為推動垃圾分類的重要舉措,是審時度勢、因勢利導、主動作為之舉。
做好垃圾處理工作是實現“水清岸美”承諾的重要一環,而兩網融合作為時代的產物是保障垃圾處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為此,已經有多地開始或者是計劃推動兩網融合的進程。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有所行動,預計今年上半年,《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指導意見》就將出臺。屆時,新的規范會就設施建設、系統配套、作業隊伍整合、運行標準、政策激勵等方面作出新的要求。而且,北京計劃啟動包括房山、延慶等地區在內的“兩網融合”試點。
兩網融合的大趨勢依然明朗,在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生活垃圾處理探索中,這種創新的模式已經被證明能夠有效破解垃圾圍城的困局。可以預見,未來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與環衛系統的高度一體化將帶動整個固體廢棄物處理領域向新的高度邁進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