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環保企業出海步伐的全面加速,海外項目中標落地捷報頻傳,中企業務模式也從早期的設備單點輸出,升級為覆蓋項目投資、EPC工程總承包、核心環保設備供應及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協同輸出。
中國環保力量正以聚合之勢,抱團出海,重塑全球綠色市場的競爭邏輯,逐步在國際環保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01 國央企及頭部企業接單,中小企業配套,產業鏈上下游都動起來了
近期,烏茲別克斯坦兩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同步啟動,康恒環境投資建設撒馬爾罕州項目,中工國際實施安集延州工程。其中康恒環境在烏茲別克斯坦投資建設的撒馬爾罕州、卡什卡達里亞州項目,引入興電國際提供全流程工程監理,實現從“資本注入”到“建設監管”的無縫協同。
這種協作邏輯在東南亞同樣奏效:7月,維爾利中標馬來西亞雪蘭莪TG12再生能源項目滲濾液處理站,其背后是上海電氣承接的總包項目。8月中旬,光大技術裝備憑借
焚燒爐核心技術,斬獲泰國Gulf垃圾電站1.56億訂單。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總包方正是“國家隊”中國能建山西院。
另據相關媒體報道,近年來,南通萬達依托中國建材集團及國內優秀環保企業協同出海戰略,陸續向東南亞、印度等海外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出口
余熱鍋爐73臺,包括中國天楹越南河內項目(5×800t/d)與新加坡項目(1×300t/d)、上海康恒越南胡志明項目(2×1000t/d)、光大環保烏茲別克斯坦項目(4×750t/d)等。作為產業鏈上的核心裝備供應商,南通萬達以高性價比設備補齊了協同鏈條,助力中國環保方案在海外實現閉環。
除縱向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之外,同業務鏈條的企業間也開啟了協同出海模式。據了解,中國天楹在越南已擁有4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特許經營權,其中一座4000噸/日的大型垃圾焚燒項目就位于河內。近期盈峰環境與中國天楹達成深度合作,為河內量身定制300臺套先進的環衛裝備,隨著首批設備的順利抵達,由中國天楹和盈峰環境組成的“中國清潔艦隊”在越南河內正式啟航。
協作的浪潮還蔓延至水務領域:近日,北京科凈源設備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簡稱科凈源)中標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幾內亞力拓西芒杜港口項目EPC1/2/3包機電工程水處理站采購施工項目,引發行業廣泛關注。科凈源聯合中國港灣,為非洲最大鐵礦港口、全球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基地——幾內亞西芒杜項目提供水處理系統。民企的技術專長嫁接央企的工程實力,讓中國解決方案深度嵌入全球級基建工程。
以上案例幾乎都呈現“航母帶護衛艦”模式——不僅有領跑企業間的強強聯合,更有央國企或國內環保巨頭拿總包,國內相關企業提供環保專業設備、技術、服務。比如光大技術裝備接的是中國能建山西院的訂單,維爾利海外滲濾液項目背后是上海電氣的總包項目,興電國際通過康恒環境實現“借船出海”,科凈源從中國港灣手里承接幾內亞水處理站訂單等等。
上述案例也系統性地展現出中國環保企業出海協作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抱團出海帶動的整體實力的凸顯。從最前端的核心設備供應,到中端的工程建設總包,再到后端的專業化監理服務,以及橫向同產業鏈企業間的協同出海,中國環保企業通過精細化分工,實現從“單點輸出”到“全鏈條交付”的跨越。這種覆蓋設計、采購、施工、監管的一站式能力,不僅提升項目執行效率,更以“中國標準”的系統性輸出,重塑國際市場對環保工程完整性的認知。
這種協作不僅為中小企業打通了出海的“快捷通道”,更在實戰中催生出“1+1>2”的聚變效應,中小企業借力央、國企的全球資源網絡,有效規避了單打獨斗的融資與合規風險;而央企與民企的優勢互補,共同破解海外項目落地實施與本土化難題,這種深度融合的競爭力,正推動中國從全球綠色賽道的跟跑者蛻變為規則制定者。
02 “大船帶小船”,讀懂中國環保隊的出海邏輯
在環保企業“走出去”的進程中,以中國能建、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電建等為代表的頭部央企,正成為海外項目EPC建設的主導力量。這些“國家隊”憑借其資本實力與工程總包能力,從東南亞的垃圾發電站到非洲的水處理廠,不斷拓展中國環保方案的全球足跡。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發布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數據庫的數據,截至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75個公用事業項目中,有66個項目由來自中國的央國企擔任總承包商。這表明,央國企憑借資金實力雄厚、政府支持力度強、管理體系成熟及全球網絡廣泛等優勢,已成為海外公共事業基建的主要力量。此外,國家層面的戰略支持與雙邊貿易協定也有效降低了海外基建投資所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
地方國企與頭部民營企業、專業型企業則是我國環保行業國際化的生力軍,一批中國環保企業已率先在國際市場構建起差異化競爭力,通過中標、簽約、技術輸出等方式,將業務版圖延伸至東南亞、中亞、歐洲、非洲等地區,形成“多點開花”的全球化布局。
據E20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當前中國環保企業海外焚燒項目建成、在建和簽約落地規模已經超過5萬噸/日,其中東南亞、南亞和中亞等地區有較多的項目布局。截至2025年5月底,中國企業參與海外垃圾焚燒項目(含已簽約)達79個,項目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
一份來自商務部2024年9月發布的《202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為27.6億美元,占總存量比例僅約0.1%,參與海外業務的企業約為308家,占比1%。這一數據反映出中國環保企業的海外投資規模仍然較小,還有巨大的空間可以發揮。
當前,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在全球范圍內具備明顯的比較優勢,環保行業有望通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城市化建設,探索“第二曲線”,最終穿越周期。
而基建企業與環保企業有望進一步加強協作,從單一項目建設走向系統性可持續發展合作,推動綠色基建與生態環保協同發展,形成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這種合作模式已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重大基建項目的范本,推動中國環保處理技術標準向全球輸出。
而中國環境企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和磨煉,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提升技術水平,特別是在水處理、
固廢處理、大氣污染治理等核心領域,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水平和解決能力正成為“中國隊”走出去的底氣。
此前E20環境平臺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研究員潘功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用“遙遙領先”來形容中國企業目前的生活垃圾焚燒技術。他談到,中國企業在技術、成本控制能力和運營經驗上,目前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
康恒環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歐美、日本企業相比,中企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成本低,人工、技術研發、生產線等成本均較低;二是效率高,中國企業雖起步晚,卻擁有更多技術更新迭代空間;三是適應性強,中國技術適應復雜成分垃圾;四是產業鏈齊全,中國垃圾焚燒發電產業鏈,從設備生產加工到項目建設運營都相對成熟。
得益于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和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國內環境企業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環保產品和服務。這種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上明顯,尤其是在那些價格敏感度較高的市場,可以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中國不僅需要大型央企、獨角獸企業和上市公司帶頭,更需要眾多腰部力量企業共同發力,推動中國環保領域中資企業高質量走向國際市場。這種多層次發力模式,或將重塑全球產業鏈價值分配。
原標題:環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抱團出海賺錢了!